/
科举这项制度从一个大的方面来说,他的确是一件好事。
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,他其实也是一件坏事。
对于寒门来说,这不仅仅只是一个上升的通道。
在王不饿大刀阔斧的改革下,郡学其实就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化风向了。
历史上的科举,考试的内容并不只是之乎者也那些东西的,但是到了后期,想要做大官,你就必须得熟练的掌握这些东西。
甚至可以说,到了科举后期,科举本身的意义已经改变了。
他从专一的为国选士,变成了在选士的同时,也加入了部分奴役的思想。
而经过王不饿的改革之后,你同样可以看做是加入了部分奴役的思想,但是同时,也为那些平民子弟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。
或许现在世人还看不清楚,但是等到大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这个优势就发挥出来了。
郡学虽然属于中等教育,但是在这个阶段,这个等级的教育是完全够用的。
就算没能够进入洛阳书院,他们也依旧可以凭借自身所学,成为商人的账房,或是从事其他管理,文职方面的工作。
换句话说,就算是高考失利了,你也有一项可以谋生的技能。
哪怕现阶段并不熟练,但只要能够放下身段的去学习,去摸索,几年的经验积累就能让你得心应手。
人才多了,生意自然也就好了,赚的多了,工钱自然也就高了。
所以综合来说,这是好事。
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,例如说范进中举,虽然这是一件虚构的故事。
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,类似范进中举这类的事情并不在少数。
而那些耗费了大量精力财力去读书的人,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能够博取一个功名,让自己能够脱离寒门,成为真正的士子。
说是为了虚荣也好,说是不甘心也罢。
但是对于国家,对于家庭来说,这样的科举又有什么意义呢?
还是拿范进中举来举例,范进是五十四岁才考中了秀才,之后因为母亲去世,丁忧三年,之后才中了进士,这就五十七岁了。
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,一个五十七岁的进士,我要你干啥?
也就是古代没有退休年龄限制这一说,但就算没有年龄限制,跟你一样年龄的官员,不说成为三高官官,起码有人已经成为了尚书了吧?
所以,这个年纪的人,即便是考上了进士,从国家层面来讲,也是没有任何培养价值的。
所以,大概率是安排到一个闲职部门,让你过几年官瘾,然后回家养老去吧。
除了说出去好听一些以外,又有什么意义?
你占据了一个名额,年轻人就少了一个名额,国家就少了一个培养年轻人的机会。
同样的,对于你的家庭又有什么意义?
就算十五岁开始学习,到五十七岁中进士,这就是四十二年的时间,这四十二年间,都需要家人供应着你的吃喝用度。
恰恰这年头养一个读书人,是能够耗空一个家庭的,即便是自知节省,家境也不会好到哪去。
大器晚成固然会有,但这样的人,放眼两千年,又有多少个?
难道就为了等这几个大器晚成的人,让无数的家庭跟着遭受苦难?
这并不是王不饿搞科举的初衷,也不是他搞教育的初衷。
虽然求贤若渴,但还没到饥不择食的地步,也不是说什么贤他都想要的。
“县学只招收六至九岁的孩子,郡学只招收十三岁以下的孩子,洛阳书院,只招收十八岁以下,科举报名,年龄不得超过二十五岁,如有弄虚作假,必重惩!”王不饿直接圈定了一个年龄范围。
并不科学,对于某些人来说,也并不公平。
但是这世上又哪有那么多公平的事情呢?
或许对他们来说,这个决定或许并不公平,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,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?
理论上来说,郡学最小的学生年龄是九岁,洛阳书院年龄最小的是十四岁,科举年龄最小的是十九岁,最多可以参加六次科举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