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采蘑菇大队临时变更为找乌米大队,在黑瞎子屯旅游,就是这么任性。
这片高粱地够大,不少老年游客也都比较有经验,很快,就找了一些乌米出来,分给小娃娃和那些不敢进庄稼地的女游客。
没错,有些女士,总是担心庄稼地里有虫子,或者是担心被庄稼叶子刮破她们娇嫩的肌肤。
采来的乌米,把外面卷着的嫩叶剥下去,就露出了乳白色的乌米棒。咬上一口,感觉沙沙的,里面都是细碎的小颗粒,跟面粉似的。所以,黑色的小颗粒,沾到牙齿或者舌头上,才会变成黑嘴的。
虽然是粉状的,但是却不那么干。吃到嘴里糯糯的,口感很是奇特。味道呢,带着一股植物的清香,仔细吧嗒吧嗒,还稍稍有些发甜,总之,是一种很特别的味道,在别的食物上,从来没有品尝到过。
小胖墩童麟阁也终于不哭了,他的小白哥哥给他掰了几个乌米,小胖墩吃得好不开心。
游客们也都挺高兴的,这玩意虽然不像野果子那么有味道,但是感觉很奇特:怎么高粱还能长出这么奇特的东西呢?
村里的导游也解释不明白啊,还得田小胖出马:“这玩意呢,其实也是一种真菌,学名叫黑穗病。在高粱,糜子,玉米等等作物上,都能生长,鲜嫩的时候可以食用。要是老了,里面的黑粉就彻底干巴,不能吃了。玉米的乌米个头最大,但是味道不好,一般都不会吃。最好的就是高粱乌米了,据说,在国外有些地方,对乌米的开发利用比较好,还是一种保健食用菌呢,专门有出售的,而且价格不菲。”
大伙也涨了不少知识,果然是大千世界,无奇不有。不过想想要采的蘑菇,不也是菌类嘛,同样可以食用。
近些年,因为农药的大量使用,作物上已经很少发生黑穗病,所以,乌米自然也就看不到了。
尤其是那些老年人,吃着乌米,又回忆起过去的年代。那时候食物匮乏,打乌米吃,好歹也能填一填肚皮啊,所以呢,他们吃的不是乌米,而是回忆……
吃完乌米,簌簌口,牙齿和舌头又变回原来的颜色,仅有的一点担心也彻底消失了。否则的话,顶着一口大黑牙,还真受不了。
田小胖又额外采了一些,叫伊万诺夫先收着,回去跟狗尿苔一起,叫医疗组帮着化验一下。在乌米里面,他也同样感觉到一股古怪的能量波动。
对熊能量的研究,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,许多功效,尚待开发。
大部队继续前进,不少小娃子都频频把目光投向龙小妹,她头上那一对儿雉鸡翎,实在太拉风了。
“等到来年,俺们养鸡场的野鸡就可以出售了,到时候,每人送你们两根雉鸡翎。”田小胖也瞧出娃子们的心思,于是就直接许诺,换回来娃子们的一片欢呼声。
也有不甘心的,还弱弱地问呢:“可不可以不杀野鸡,直接把雉鸡翎拽下来啊?”
“你要能抓到野鸡,你就拽吧,拔成秃毛鸡都没事。”田小胖也没好气地回了一句,他们这边的野鸡,算是不那么怕人的了,不过你要是靠近的话,肯定掉头就跑,一头钻进青纱帐,别说小娃子了,就算是大人也撵不上啊。
充当导游的包大明白,就开始给大伙白话上了:撵野鸡的话,得是冬天,没有藏身的地方,野鸡飞行能力较差,俗话说“野鸡飞不过三节地”。实在飞不动了,野鸡就会一头扎进雪里装鸵鸟,这时候,追上来的人就可以把野鸡拎起来活捉了。
把小娃子们听得,一个个都向往不已,恨不得赶紧到冬天,也活捉野鸡。
追上野鸡,再大吼一声“看你往哪里逃”,想想就爽翻天了。
讲着讲着,包大明白也兴致大发,嘴里哼哼起来:“大姑娘美啊大姑娘浪,大姑娘走进青纱帐——郎啊郞,你往哪嘎达藏,可真把俺急够呛——”
有胆小的小游客,瞅着周围草木狼林的青纱帐就开始害怕,紧紧扯住大人的衣袖:“那里不会真的藏着狼吧?”
大伙也不觉好笑:此郎非彼狼啊!
终于进了林子,空气更加湿润,游客在导游的指导下,开始低头采蘑菇,这月份,主要是榛蘑,红松伞还有牛肝菌居多。
尤其是牛肝菌,一片一片的,个头也大,最大的,跟汤碗的碗口似的,采上十几个就能装一筐,把大伙都高兴坏了。
“这大黏糊团子少采啊,俺们平时都不吃滴——”包大明白一瞧游客都奔着大牛肝菌去了,连忙出声提醒。
其实,黏糊团子味道还是不错的,就是可选择的蘑菇种类太多,所以遭到村民的嫌弃。
不过呢,今年有了野菜厂,加工起来方便,所以,黏糊团子也被列入到采集的目录之中。
大伙都低着头采蘑菇,也有例外的,比如说童麟阁,就总想别出心裁,仰着小脑瓜,专门往树上踅摸。
“找啥呢,瞅着点路,别一会撞树上!”田小胖提醒了一句。
“猴头!”小胖墩头也不低地回应了一句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